在3月24日举行的中国纺织机械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纺织机械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王树田表示,“十二五”期间,纺织机械行业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发展高端纺织装备和优质专用基础件,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加工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展望“十三五”,纺织机械行业将进一步为纺织工业提供高质量、智能化的新型纺织装备,支持纺织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变。
《意见》在对纺机行业“十二五”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纺机行业“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目标。《意见》提出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结构调整为主线、质量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行业自律的基本发展原则,“十三五”期间,将产学研结合研究关键共性技术,重点研发新型纺织机械成套装备及专用基础件,并加快行业服务平台的建设。纺织机械行业将从以往高速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转为以创新为动力的增长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十三五”期间将研发、推广一批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先进纺织数控技术和智能化纺织装备,《意见》中列入了“十三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59项,“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项目”34项。
“十二五”期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国产中、高端纺织装备发展较快,受到国内外用户的欢迎,纺织机械行业整体运行稳中有增。
5年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增长,2011年历史性地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2015年,纺织机械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179亿元,5年中年均增长3.64%,接近《纺织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性意见》中提出的1200亿元的目标。与此同时,在科技进步的带动下,国产纺织机械延续“十一五”期间形成的销售势头,市场占有率保持在70%以上,出口金额从2011年的22.45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3.89亿美元,年均增长8.3%。
在我国纺织工业增速降低、内需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况下,我国纺织机械行业持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企业努力进行新产品开发,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取得了较好的出口业绩,使全行业保持平稳发展。
《意见》在分析“十三五”期间纺机行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后指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十三五”期间,纺织机械行业将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发展时期,行业将放缓规模扩张速度,主营业务收入将在稳定的基础上增长;而伴随产品技术含量的增加、创新力度的加大,国产纺织装备的市场占有率和出口金额将会增长。
“十三五”行业经济运行目标为: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国产纺织装备出口金额超过35亿美元;国产纺织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
《意见》提出,“十三五”行业经济运行目标为: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国产纺织装备出口金额超过35亿美元;国产纺织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
装备产品与制造智能化。在数控技术被广泛采用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纺织机械行业主要技术研发方向是纺织装备产品智能化和装备制造智能化。产品智能化是通过提高纺织装备主机的数控水平和智能化程度以及研发智能化辅助系统,为下游纺织用户提供智能化生产解决方案。
装备制造智能化是通过引入智能化机床和辅助机器人等设备,改进与优化自身生产过程。两方面的智能化都将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对生产的干扰,提高生产效率,稳定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优等品率。
装备制造与应用的信息化。传统制造与云平台、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结合,将使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纺织装备制造与应用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实现机器的集中控制、联网管理与远程监控制造过程,将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消耗;在品质控制环节,通过对大数据采集与分析,有助于优化生产工艺和改进产品的质量;在销售与售后阶段,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运行成本。
装备制造服务化。纺织装备制造企业可向下游延伸服务,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维护与在线支持,提供纺织品生产整体解决方案和个性化设计以及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发展精准化的定制服务,从单一的供应设备,向集融资、设计、施工、项目管理、设施维护和管理运营的一体化服务转变。
大型纺织装备制造企业应掌握系统集成能力,开展总集成与总承包服务,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围绕产品功能,发展远程故障诊断与咨询、专业维修、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形态。
发展的可持续性。纺织机械及专用基础零部件质量和可靠性的稳步提高,是纺织生产高效连续运行的保障,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十三五”期间,制造与装配新技术、新工艺、轻量化新材料的应用将成为纺织机械企业关注的重点。对环境影响小、资源利用率高的绿色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关乎纺织机械行业的未来。
随着纺织新工艺和新技术层出不穷,促使纺织机械行业创新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走高可靠性、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高端发展路线。高端纺织装备在中国纺织产业链中逐渐占据核心地位,其发展水平是纺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提升的保证。
智能化连续纺纱生产装备。加快研发智能化纺纱生产关键技术,建立智能化、连续化纺纱工厂,实现纺纱全流程数字化监控和智能化管理,夜班无人值守。清梳联合机实现智能化管理,条并卷机与精梳机间棉卷全自动运转、自动生头,粗纱机与细纱机之间实现多台机间粗纱满、空管自动输送,细纱机粗纱空管与满筒粗纱自动交换,细纱机与自动络筒机间实现多台机组集中控制,实现设备生产过程、故障的远程控制、诊断。
采用智能化搬运机器人和运输设备,实现工序间物枓自动输送。数控机织装备。采用数字化控制技术,建立具有全面监控能力的数字化机织车间,实现机织车间的织机群控管理。
新型纤维材料生产装备。建立从纺丝、后加工到产品包装运输的全流程智能化长丝生产线和物流系统,实现化纤的生产、收集、检测、运输等环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数控节能环保型印染装备。建立智能化印染连续生产线和数字化间歇式染色车间,实现对机械参数、生产工艺参数、能源消耗和产品质量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机台或单元机实现闭环控制;集成染化枓自动配送系统,智能化废气、废水排放监控系统和能源回收监控系统,形成覆盖印染全流程的智能化监控系统。
数控非织造布生产装备。面向产业用纺织品,研发多种工艺在线复合成型和混合型非织造装备,研发宽幅高速梳理、铺网与针刺设备,研发与其他非织造技术结合的水刺装备。
智能化针织装备。通过数据网络将针织设备与生产管理系统联通,实现对设备的集群智能控制,对设备状态、生产数据、工艺数据和花型数据进行在线监控。集成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通过系统联网传送编织文件、设置编织参数、控制编织过程,实现机器分组管理。
纺织专用基础件生产装备与纺织仪器。研发量大面广的纺织专用基础件的高效复合加工专用数控装备和自动化生产线,保证产品加工质量稳定,提高纺织专用基础件的使用寿命,降低能耗和噪声。
智能化服装生产线。开发智能化服装生产线,研发数控服装生产关键装备,建立包含验布、裁剪、缝制、熨烫、检验、包装、储运等全部工序的自动化生产线,达到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开发专用服装生产数字化控制系统,使设计系统与生产管理系统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建立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服装生产制造系统。
纺织装备设计制造理论与技术。开展纺织装备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主要在基于信息化架构下的纺织装备设计技术平台、纺织装备的人因工程工业设计、碳约束下的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装备设计和纺织装备的RFID(无线射频识别)物联网设计四个方面开展。
纺织装备复杂系统及其数字化、智能化控制技术.开展纺织生产过程中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提升国产纺织装备的性能、效率及加工质量,包括开展纺织装备中的专用传感器、纺织装备的多单元协同控制系统、纺织工业机器人、纺织装备网络监控系统的研发。
纺织装备专用基础件制造与强化技术。纺织装备专用基础件的种类繁多,用量大,对纺织装备的性能和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纺织装备专用基础件精度控制、表面强化、新材料的应用等技术的研发。
纺织机械制造与互联网。研究基于互联网的纺织机械制造技术,推动装备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研发纺织机械制造过程的互联互通体系和关键支撑工具,建设装备制造工业云平台,为纺织机械设计、制造、营销、经营管理、远程监控等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支撑和服务保障。
纺织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构建面向纺织机械制造的CPS体系,重点研究三个方面:推进纺织机械数字化设计和生产,研究纺织机械数字化设计、仿真优化与验证集成体系和纺织机械数字化工厂相关技术;建立纺织机械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包括智能物流系统、智能加工系统、智能自动化装配一集纺织机械整机智能测试与质量控制系统,实现纺织机械制造系统的自动化和信息互联互通;建立面向纺织机械制造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对制造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储存、挖掘分析。研发企业应用软件,具有在线监控、预防性维护、物流预测和智能决策等功能。
质量管理方面。建立企业质量保障体系,开展纺织机械智能制造基础通用标准、评价规范的研究。加强制造与装配现场的管理,加强装备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监督与检验。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提高加工装备和质量检测仪器的技术水平和精度等级。提高行业质量监督水平,为企业提供包括标准宣贯、质量检测、咨询等全面质量服务。
标准化工作方面。完善纺机机械与附件领域的标准化体系,充实标准化工作人员队伍,提高标准制修订水平。标准化工作与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密切结合,紧跟行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起到促进纺织机械行业技术创新与规范行业竞争的作用。重点开展新型纺织装备的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在跨领域新技术标准方面,开展纺织机械与附件社会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
此次活动首次采用主题推广方式,在“纺织信息互联、智能制造、数字化技术”的主题下,向参会观众系统推介了近年来我国纺织业自主研发的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
高勇在推广活动上透露,纺织工业“十三五”规划正在制定中,规划的重点是结构调整,其中产品结构调整是企业最关注的内容,产品结构调整的本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十三五”期间有5项成套技术需加速在行业推广:一是棉纺智能成套设备;二是化纤长丝织造生产线;三是针织生产自动化生产线;四是印染自动化生产线;五是服装生产过程自动化生产线。他强调这些技术一旦在业内普及,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非常可观,希望企业关注相关技术。
曹学军表示,为了贯彻《中国制造2025》,工信部正在制定相关规划,她提出纺织行业要重点开展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动行业创新能力建设;二是加快纺织业两化深度融合;三是推进纺织服装品牌建设;四是推进绿色制造;五是拓展纺织应用新领域。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总工程师祝宪民介绍了对纺织服装智能制造的理解和“互联网+”的理念,结合上海和鹰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三维扫描、数字裁剪等技术,富怡集团企业有限公司的自动缝纫系统,常熟百联的软件系统向业界介绍了服装智能定制与生产的全面解决方案。
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的科技创新成果是这次推广活动的主要对象。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吴双峰博士、山东大学教授马思乐、青岛大学教授徐维敬分别代表康平纳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围绕“智能制造在纺织染整行业的应用”、“纺纱厂末端自动化包装解决方案”、“多功能全松式连续化练漂技术应用”等专题,结合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实践为行业描绘纺织业智慧型工厂蓝图。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纪朝、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以及各大企业高层、院校院士、行业技术权威专家等400多位大咖参加此次会议,围绕“深化智能转型,产品创新增效”主题,深度探讨智能纺纱新发展,共同分享转型之道。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纪朝对2017年中国棉纺织行业发展预测及对应策略进行了发言,他表示,纺织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先进技术和装备在行业内的应用比例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运行质量不断提升,2015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人均主营业务收入比2011年提高41%,人均利润总额比2010年提高26%。杨纪朝同时指出,过去一年纺织行业顶住了内外压力,保持了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6年,我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302.3亿元,同比增长4.1%,实现利润总额4003.6亿元,同比增长4.5%。
杨纪朝还从创新应用,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的几个方面建议企业,要做好增量改革与存量调整有机衔接,围绕产业主导权以展开战略设计,着眼全球创新版图加强产业研究,引进培育一批领军创新创业人才,围绕技术生命周期展开政策布局,着眼产业集群构造展开空间布局,要从跟随创新向原始创新范式转变,着眼企业竞合加速产业组织创新,大力推进产业融合以及产业整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就棉纺织用纤维原料需要关注的问题做了视频报告,他认为,未来中国依然会是棉纤维的最大消费国,棉纤维在纺织应用中优点和缺点并存,要采用“扬长避短”的方法,为棉纺产品的开发给出了新的思路。
光山白鲨针布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永钢围绕“纺纱质量提升及产品开发”这一主题,向与会嘉宾介绍“白鲨・境泉”清梳系统工艺技术标准核心理念是柔性分梳、保护纤维,以达降低短绒、提高纱线强力等质量指标目的。他表示,白鲨针布联合纺织企业,共建分梳技术研究站,并持续开展分梳技术普及和推广工作。
北京大恒图像视觉有限公司纺织事业部总经理蔡文超表示,在做好精异纤机的同时,北京大恒在智能自动化纺织方面推出多款产品,既有深度拓展的羊绒异纤机,籽棉异纤机,也有横向挖掘的自动理管机,自动打包机。
新疆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阳作了《智能纺纱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报告。他表示,人、智能设备、软/硬件系统和环境需要高度协同,任何一个环节的匹配出现问题,将会打破整个智能纺纱生态的平衡。
2011年频繁出台的紧缩货币政策使纺织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大,纺织企业资金缺乏也间接反映到纺机产品的订单销售上。事实上,从去年4月开始,纺机企业接单明显减少,个别用户推迟提货的现象时有发生:进入去年7月份以后,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尽管大多数纺机企业手里还握着不少上半年结转下来的产品订单,但是订单完成后能不能交付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为了避免不提货现象的频繁发生,纺机企业接单谨慎,尽可能去选择一些“优质订单”。
资金缺乏是当前纺织企业十分普遍的现象,而2011年以来从紧的货币政策又使得原本资金就不充裕的中小纺织企业雪上加霜。纺织企业贷来的钱一般都先拿去买棉花,那些已经下了订单的纺机设备只能往后推延,等有了资金再去提货。虽然纺织企业对自动化、高速化、智能化的设备存在客观需求,但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纺织企业手里缺乏资金,因此原本计划的投资项目也不得不暂时搁浅。
东海证券分析师表示,纺织机械作为纺织业配套产业,与纺织行业本身的发展可以说息息相关。自去年以来,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人民币升值及生产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纺织产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纺机产业同样受累,增速大幅回落。从目前看,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支持纺织产业的发展,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加剧,西方发达国际经济陷入进一步衰退的形势下,国内纺织业经营状况出现根本性好转尚需时日。尽管公司生产的产品质量与信誉都不错,但毕竟市场竞争也很激烈,在行业经营环境欠佳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的影响。
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指出: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虽然可能会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但货币政策不会出现转型。因此业内人士认为,纺机企业应做好心理准备,真正的考验或许就在今年上半年。
“从2011年的形势来看,棉纺机械形势不是很乐观,棉纺成套设备销售情况也不乐观。在纺机企业中生产中低档水平的产品企业生存面临危机,急需转型,但在新兴领域的开拓上仍有诸多不利因素。”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秘书长刘家强表示,从目前纺机行业遇到的瓶颈来看,首先关注点是在棉纺行业,棉纺行业前几年爆炸式增长,201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用工问题、能耗问题、投资环境问题以及出口问题,棉纺行业不是很景气,棉纺装备的销售受到较大的冲击,销售下滑严重,企业订单普遍不好,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并且下降幅度较大。进入3月份以来,去年同期基本能够保持半年订单合同已经签订,今年第一季度的订单也很难保证。其次,从纺织机械中低端产品来看,中低端机械产品明显退出市场,销售情况更加严峻。以经营普通纺机产品为主的企业很多停工半年以上,甚至退出市场,纺机行业出现大洗牌。
面对新兴领域的装备,虽然具有市场潜力,但刘家强表示纺织机械市场的开拓也仍然存在不利因素,对高性能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产品开发上开发能力不足。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纺机行业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零散,市场开拓能力比较滞后。另外,刘家强还提到,之前大家普遍把目光投放在销售情况较好的服装和家纺机械产品上,实际上,产业用纺织品的机械装备企业的量比较少,都有企业自身来承担科技改造和设计定制,由于量上的限制,对后道形成制约。危机背后仍存亮点
在理智面对纺机市场存在问题与洗牌现状的同时应当看到,我国纺织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仍然拥有优势,目前的困难形势应该也是暂时的。一旦调整结束,中国纺织业仍然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诸多危机的背后,刘家强强调,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纺织机械行业目前仍然保有诸多发展潜力的亮点。
首先,高性能的纺织机械用户需求量旺盛,包括棉纺成套装备、织造机械,但由于用工问题、效率问题、能耗问题等原因,领头企业产品的水平比较先进,满足了纺织企业改造的需求,企业的市场份额在提升。化纤长丝领域今年的形势比较乐观,装备水平提升以后能够为产业链后道企业提供更优质的化纤长丝原料和加工手段。其次,产业用纺织品后道市场增长点明显,带动了纺织机械的销售增长。在我国的纺机企业中,处于市场尖端的高水平企业运营良好,虽然产品价格较高,但走出了长期依赖低价竞争的弊端。
在《“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中,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将从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等五大方向重点突破。对智能制造装备而言,今后要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设备。纺织机械行业被列入“智能制造装备”和“数控一代机械产品”两个规划,充分说明了纺织机械行业的重要性。
一台智能化的印染机器人,可替代一条生产线上的数个工人,这样的机器人不仅有利于节省人力,由于能够精确控制给料,也能大幅减少污染,提升印花品质……纺织机器人在国内纺织企业的出现及逐步推广,是纺机智能化步伐带来的全新气象。
纺织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各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这个行业里就业的人会越来越少。除非使劳动条件有大幅度改善,在工作当中有很多灵活机动的部分,才会逐渐有人才聚集。从产业本身角度讲,工人越多成本越高,人为因素也越高。智能纺机自动化节省成本,减少人为因素,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大方向,也是必然趋势。
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王树田表示,智能化需求在这两年里特别明显。
“以前的420锭细纱机需要人工换纱管,现在已经有相当多的企业选择使用1080锭自动落纱机。这只是第一步,今后还将实现自动落筒、自动输送,大幅度减少人力。企业老板投资之后不需要过多管理人的成本,计算生产就可以了。目前,国内长车锭数已经超过传统短车锭数的销售量。”
从发展趋势来看,制造业下一步的发展将由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控制信息技术这三部分组成,有人将这称为“下一次的工业革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祝宪民这样说:我国作为制造大国,要发展成为制造强国,也必然要走这条路。未来,各类大型处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装备都有向着智能化发展的趋势,我国也出台了关于智能装备制造十二五规划。
其中智能制造装备的具体定义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重点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的发展,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带动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随着用工劳动力成本逐年增长,减少用工,实现自动化,文章开头提到的印染机器人就是这其中的一部分。
目前已经有不少在使用机器人生产的企业,包括印染、纺纱、织布企业。祝宪民对此解释道:不要把机器人单纯理解成一个人,有腿有脚具备人的形态,那只是狭义上的机器人。
实际上机器人是指模仿人的动作代替人进行生产,比如纺纱自动集体落纱的小车,进行抓管放管操作,就是机器人。目前纺织机器人的发展非常迅速,自动落筒机可能实现多只手臂,快速完成落筒工作。
而人工智能则与机器人不同,具有比较严格的定义。首先要具有感知,要了解生产对象的状况,随后进行分析,做出判断,最后完成决策。能完成这样几步程序,才是人工智能。所谓人工智能,就是机器能够代替人类的思考。不仅感知,还要能够进行分析决策,代替人的思考过程。
比如,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粗细联合细纱机,粗纱筒自哪台粗纱机上落下来,哪台细纱机缺少粗纱需要准备,都由人工智能负责传送。如果都不缺少,则需要判断送进哪个粗纱库,需要时又要如何调出……这些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控制,而是需要进行思考分析。
当这样的思考过程得以实现,以细纱无人铛车为例,夜班时间节是用电峰谷价格便宜,企业需要开车又想做到无人值守夜班,则需要断纱少,断纱少则需要做出适当降低锭速的判断。这些本来需要平时经验的积累由人工进行判断,将这种人工分析判断植入人工智能,便可以做到替代人力,实现无人值守,有效降低各类成本。
“形势好的时候,放台机器在那里开着就能挣钱,那时候技术差别无法显现。但越是在形势不好的时候,高端技术的优势越是会突显出来。在去年仍然实现赢利的,多是采用高端技术纺机的企业。”祝宪民的看法十分笃定。
2012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增速仍然保持在装备全行业的前列,需求量总体保持稳步上升态势。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示,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之一,智能制造装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之一。
“智能制造装备”概念自2010年秋《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首次作为发展重点明确提出,近两年在制造业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工业机器人、3D打印技术等新领域的涌现,更是使智能制造装备跃升为媒体热炒的未来产业之星。但从当前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拓展仍需要政府和业内企业的更多努力。
智能化的研发成本较高,但纺织工业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恰恰恰可能率先在中国实现。祝宪民这样说:“因为我们具有成本的优势,我们国家的纺织机械比国外进口机械成本低得多。在台湾有一家纺织厂,采用一套进口自动化设备,用工很少,万锭用工只有不到10个人,但是老板说,这套设备是赔钱的,要靠其他普通纺纱设备来养这台设备。即它的固定资产投资成本高,平时机械的维护成本也很高,与节省的人工成本相比,并不划算。”
那么,我国的纺织机械呢?当然不能仍然走这样的路。与进口纺机相比,我国纺机要将成本优势进行到底。
祝宪民回忆,丰田公司曾经在90年代初就研发出自动接头机,丰田老总却表示那是研发失败,这失败不是技术层面上的失败,而是机械成本太高,卖给企业,节省的人力却不可能实现赢利的平衡,这便失去了高端技术的本来意义。
对此,祝宪民表示,在智能化高端技术的研发过程中,不能只从技术角度上考虑,还要从生产经济的实际上考虑。如果推出一个高端技术无法实现经济效益,自然不会有人用,技术的研发等于一场空。我们不能在技术上过关经济上却失败,那一切的努力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生产民用服装、鞋帽、家用饰品,车用、土建工程用纺织品、体育用品,还生产火箭、雷达、飞机的结构器件。张力控制是从前纺工序到织布、染整等各项工艺环节贯穿始终的一项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张力控制技术也有长足发展。但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全面提升纺织产业,满足产品周期短、更新快,品种质量更高要求,甚至面对航空航天、军事科学不断提出新的更强、更快、更轻的要求,以其关键技术张力控制技术为突破口,闯出一条进取的路线:智能化、模块化、系列化张力控制新产品是纺织机械产业升级的出路所在。智能纺织机械才是最终方向。
纺织工程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各工序过程和各工序之间贯穿始终的关键核心技术――张力控制。这项技术制约产品品质与生产效率,也制约我国纺织机械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有必要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眼光,全局地重新研究其发展脉络,并研究其症结,为技术进步和产业提升开拓思路。
纺织原材料通常包括天然纤维、再生纤维、合成纤维、无机纤维等。经过原料前处理,在纺织过程中表现的形态分别是纤维束、纱线、带材、布匹等。纺织过程中不同物质形态需要不同形式的张力控制方式。
纺织工艺流程通常按短纤维和长纤维工艺分类、纤维种类分类和织造种类分类等。但不论何种工艺路线,在各工序过程中和工序之间传递的物料形态需保证纱线、条带或布匹都必须张力合适,以便顺利完成动态的移动过程和退绕、收卷的过程。
纱线的牵伸卷绕过程中若张力小,不能实现必要的均匀捻度和筒管成形,张力过大会导致纱线毛羽条不匀甚至断纱影响严重。
线材(帘子线)在机织、编织过程中,张力过小会形成自捻辫纱,不能正常织造成布,张力过大会造成经线张力不匀,均会形成断纱,造成疵布进而影响材质性能和产品质量。
柔幅布匹在织染过程中收卷、放卷同时进行,张力过小不能紧卷成形;而过大的非正常预紧力易使机械过度受力,消耗能量,布匹质量稀松。
纺织材料运动方式按工序过程大致可以归为下列几种典型方式:立式环锭加捻卷绕、卧式平行牵伸卷绕、络筒整经卷绕、柔幅布匹收卷等几种形式。
在纺织工艺中,环锭加捻是典型形式之一(图 2),主运动有锭杆(带纱管)高速回转,同时钢领(含钢丝卷)上下往复运动。在此过程中,纱线)钢丝圈带纱线做高速回转产生纱线离心作用力。钢丝圈的离心力,取决于其自身重量和环锭转速,所以通过调整不同号数钢丝圈和根据工艺调整锭子转速使张力得以控制。
(2)纱线经过导纱钩和钢丝圈相对运动产生摩擦力。导纱钩的过纱面和钢丝圈的过纱面钢材内在质量和粗糙度可以改善摩擦力。
(3)纱线在运动过程中由空气和机械引起的震荡产生的张力。纱线高速回转过程,受吸风气流影响,同时受机架机械振动产生纱线震荡。因此,应控制机架振动和纺纱环境空气对流稳定。
以上 3 种作用在纱线的张力必须控制在其强度之内,但不要低于纱管卷绕成形所必需的张力。
纺织工艺很多工序都可以归为平行牵伸卷绕(图 3)。其运动方式是主传动力矩使卷绕轴旋转,同时牵引纱线经瓷件作轴向往复运动过程中,使管纱退绕缠到卷纱(或成形)上。这类工艺过程张力产生的原因如下。
(1)主动卷绕产生的牵引力。牵伸运动(包缠运动类似)是主轴回转根据工艺略快于放卷运动。
(2)瓷件往复运动方向改变产生的纱线张力突变。瓷件(兔子头)往复运动换向产生很大加速度,使丝线)纱线在运动过程接触件产生的摩擦力和机械振动激励的张力。卷绕过程各接触辊、握持件都附加丝线张力。机械传动系统激励振动叠加到丝线上,也有附加张力。
络筒、整经有一定的工艺相似性。络筒是单头控制卷绕,整经是多头控制卷绕(图 4)。每盘纱线成形好应均匀一致张力过大造成伸长、磨损,应在一定张力下卷绕保持其原有的弹性和强力。经纱张力对织造底网的顺利进行有很大影响,张力过大会造成断头,影响平织效率质量;张力不足造成梭口不清,造成三跳疵点。张力产生的原因如下。
(1)运动状态、方向突然改变。纱线在络筒、整经工序中,受到输送运动速度不匀,摆动使状态方向改变产生张力峰值。
(2)过纱线瓷件产生摩擦。瓷件材质颗粒大小硬度以及过纱瓷件表面几何形状和粗糙度影响很大,由过纱器件附着力引起张力。
(3)机械振动引起张力。机械传动系统振动传导到卷绕系统各零件上,叠加产生的张力。
织布工序和卷染的张力控制方式相类似,均为柔幅布匹的张力控制(图 5)。但布轴从满轴到空轴的退绕过程经纱和布匹张力变化要小,摆动幅度要小而稳,从而要求经纱检测和调节装置对经纱张力波动反应灵敏,响应正确。打纬时张力迅速上升,梭口的开口闭口运动张力峰值要小。
纺织机械中张力控制系统是多种技术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综合技术,所涉及技术领域非常广泛,现已出现的技术概括起来有 4 个方面。
钢丝圈、气圈环多用于纺纱,不易调整张力大小;摩擦盘张力器、重力张紧和弹握持簧片张力器,结构简单,多用于纱线绳,属定值调整;液(气)动张力器、差动齿轮减速张力器、电磁张力器、磁粉(液)张力器的优点是可调,缺点是功耗大且精度不高;电磁永磁机械张力器分别可以实现定值的和变值的、单纱线控制的、群控的、力量大的和力量小的、大范围的和高灵敏的张力控制。
硬件运用到的有单板机、PLC、工控机、微型机、PC机、专用机等。硬件商品林林总总,选择时应考虑功能价格比、成本承受力、控制系统容量、控制精度、响应速度等因素。软件处理建模理论有多因素自适应控制、PID控制、人工智能、模糊免疫神经反馈控制、串联分频信号同步控制等,可分别从系列化、模块化和网络化方面考虑,配置相适应的硬件。
现已用到的有:电子卷取、角位移传感器、测速编码器、光电传感器、应力片传感器、高敏感探测系统等。传感器配置在张力控制(半)闭环控系统中起到很重要作用,根据物料形态运动方式和工艺要求选用相应传感器。
现已用到的有:变频器驱动交流伺服电机调速、直流控制器驱动步进电机调速等技术。有成熟的伺服驱动技术,使张力控制系统响应快速、够灵敏、精度高。
纺织机械为满足纺织工程不断提高的工艺技术水平、自动化水平、高速化水平的操作简单、用工省、人为干预简化的要求,遇到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为纺织机械指出了发展方向。
纺织张力控制系统是非线性多因素耦合时变系统。智能纺织张力控制系统是自动化张力控制系统概念的延伸,是纺织机械与纺织工艺专家人机一体的智能系统,在连续纺织生产活动中具有某种分析、比较、推理、自适应和决策能力,使纺织连续性作业中,保持质量、效率最优化结果,并为整个纺织企业ERP信息集成系统提供数据支持。为此应争取在典型工艺环节突破,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充实提高研发系列化、模块化张力系统,满足不同材质纤维、不同粗细纱线、绳带和不同幅面长度的布匹在不同工艺环境下对张力的不同控制要求。
纺织工程中张力控制是一个贯穿始终,并关系纺织机械质量好坏、效率高低、功耗大小的共性的核心技术问题,该问题是非线性、多因素耦合、时变系统问题。纺织工程工序繁多,但从张力控制方式的角度可以归类总结出 4 种典型的张力产生控制方式。不同方式要求的张力控制系统不同,张力控制系统作为关键技术,虽已有明显进步且偶有新技术的突破和采用,但对全行业整体提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从全局全方位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研究设计。
基于以上观点,应大力发展智能化、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的张力控制系统商品,装备纺织机械,提升行业水平。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谢霞,邱冠雄,姜亚明. 纤维缠绕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J].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4,23(6):19 22.
[2] 王吉庆.电子纤维张力控制系统研制[J]. 纤维复合材料,2008(2):37 38.
[3] 高君,王瑜,藤春水. 涤纶帘子线生产中强力损失因素[J]. 聚酯工业,2010,23(5):47 49.
[4] 张荣臻,张森林,刘和进,等. 织机目标送经量的求取与应用[J]. 纺织学报,2010,31(8):125 129.
[6] 肖卫兵. 分离筘座式挠性剑杆织机电子引纬张力控制[J]. 纺织学报,2007,28(7):105 108.
[7] 张共宏,张晓林,胡江霞. 钢帘线收线机的张力控制装置[J]. 金属制品,2010,36(1):52 54.
[8]李钢,孙宇. 摩擦收卷中柔幅材料力学建模及张力控制策略研究[J]. 包装工程,2009,30(10):90 92.
[9] 李钢,孙宇. 磁流变恒张力控制传动装置设计研究[J]. 机械传动,2010,34(18):16 18.
[10] 王春香,王永章,路华. 精密张力控制系统及其控制精度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0,21(4):407 409.
[11] 贾晓宁,刘士华W的一种转型张力控制方法研究[J]. 纤维复合材料,2002(2):27 28.
[12] 张博,董宏洲. 圆织机经线张力控制系统[J]. 兵工自动化,2010,29(4):88 89.
[13] 刘欣,轩,邱海飞,等. 基于计算机仿真的织机张力控制系统研究[J]. 纺织科技进展,2009(4):47 49.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就“互联网+纺织”发展及其对纺织产业的影响谈了如下看法:
一,“互联网+纺织”创造产业新生态,促进纺织行业变革。从产业形态看,互联网与纺织服装业加速融合,互联网技术深度应用于纺织服装产业链各个环节,智能制造加快发展;从创新模式看,创新载体由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创新网络转变,产业创新联盟将加快形成;从组织形态看,纺织服装企业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特征日益突出。
二,“互联网+纺织”创造新机遇,加速企业转型升级。“互联网+纺织”在产业链中主要涵盖研发设计的网络化,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过程的数字化,营销环节电子化,产业物流现代化五个部分,通过两化深度融合让互联网技术应用到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如何激发“互联网+”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创新驱动作用,智能制造将是主要目标。智能制造的优势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个性化定制,能够使规模经济和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有效结合;二是可以通过系统优化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三是促进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特别是制造业服务化会越发明显;四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未来的纺织服装行业,一定不是以大生产、大批量、大工程为主的制造业,而是以满足客户需求,甚至是创新客户需求来产生新的制造形态。
三,“互联网+纺织”创造新思维,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的发展动力源于创新,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互联网时代,纺织服装企业的科技进步、品牌提升、责任发展、人才队伍打造无不与互联网技术应用紧密相关。也正是由于互联网技术深入应用推动了纺织服装企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品牌影响力快速提升,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再利用不断深入。“互联网+纺织”让企业应对挑战、开拓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但同时,“互联网+纺织”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夏令敏指出,纺织行业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快互联网技术应用,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第二,推进两化融合水平提升,适应市场变化。第三,加强互联互通,有效提高创新效率。第四,鼓励万众创新,推动中小微企业成长。
朱平,工学博士,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武汉纺织大学“阳光学者”特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江南大学、青岛大学博士生导师。“新型纺织材料绿色加工及其功能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带头人;武汉纺织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轻化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9—2002年在美国佐治亚大学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朱平教授自1982年起在纺织院校工作以来,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爱岗敬业,师德高尚。他曾主讲过六门本科生课程,两门研究生课程和三门博士生课程。近几年他指导培养了硕士研究生40余名和博士生8名,广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他主编出版的“功能纤维及功能纺织品”为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教材,作为副主编出版的“轻化工助剂”为国家“十一五”特色教材,参编的“染整工艺学教程”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在科研方面,他始终把握学科前沿,在纤维新材料、功能纤维及功能纺织品、环境友好助剂及染整加工研究领域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近年来先后完成了国家“863”高技术发展项目“纳米纤维材料及纳米功能纺织品开发”、“环境友好阻燃、免熨及卫生整理纺织品开发”项目、“细菌纤维素及多糖复合功能纤维及性能研究”项目、“海藻酸系列功能纤维”项目等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20多项,多数科研成果已应用到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领导的科研团队在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研究生培养、横向联合、为企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辛勤耕耘结出累累硕果。近年来,朱平教授先后获得了香港桑麻纺织科技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3项;多次获校、院级优秀教师、教学优秀奖、科研先进分子。他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已授权8项;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200余篇。
任家智教授是中原工学院纺织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也是棉纺精梳研究领域的全国知名专家。
任家智在担任纺织学院院长以来,以提升河南纺织工业的技术水平所需人才支撑为出发点,提出了“培养具有纺织工程基本素质、较强纺织品设计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在纺织工程专业进行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组织编写了“纺纱工艺学”、“纺织企业管理”等一批特色教材,建成了“纺纱学”、“织造学”、“纺织品设计学”等5门省级精品课程,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和多项省部级奖励;该校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在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中多次获奖,人才培养质量及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显著提高。
教学方面,他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两年来,他为本科生主讲了“纺纱学”、“纺纱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等课程,为研究生主讲了“现代纺纱工艺理论”课程,深受同学们的好评。由他指导的“棉纺细纱机后区压力棒牵伸工艺研究”在2009年获得河南100篇优秀硕士论文;由他指导的参赛作品获河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规划大赛一等奖。
科研方面,多年来他潜心精梳技术应用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近年来他以精梳机的高速、节能及提高适纺性为目标进行研究与攻关,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并实现了产业化。他与郑州吴昌纺织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地开发了HC350、HC500及HC600系列棉纺精梳机,并在山东、河南、湖南、重庆、新疆等地销售近200多台。2009年他主持申报并成功获得了省院合作项目“高效节能精梳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010年主持申报了河南省重大公益项目“新一代高效节能成套精梳设备的研究与开发”,获得了近300万元的经费资助。
任家智高兴地告诉记者,他研发的成套精梳设备刚刚于今年3月通过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包括姚穆院士在内的评委专家一致认为,该设备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高效节能、变速梳理技术的研究应用等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任家智表示,现在学校正在做相关准备工作,打算明年为此项目申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科技奖。纺织之光学生奖获得者
5岁就开始学习画中国画的袁玥,自小对美有更高追求。为圆儿时的一个梦想,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武汉纺织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出于对专业的热爱,跨进大学校门后,袁玥坚持并且实践着勤奋刻苦和追求卓越的信念,扎实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积极参加学校各类专业知识讲座,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的书籍来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她连续几个学年智育总分和综合测评都位列服装学院专业的前茅,在2010学年就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其它方面的良好表现获得了湖北省政府奖学金。
大一下学期开始,她利用寒暑假积极参与专业实践活动,主动联系到宜昌太平鸟服饰有限公司去实习,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选料、打板、裁剪、缝纫等工艺,锻炼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七匹狼2011暑期实习生训练营”活动中,经过层层筛选,袁玥带领的团队最终获得武汉站“最佳团队”称号,她本人获得了“优秀营员”称号并受邀前往七匹狼厦门总部参观学习。在2011年10月中国国际时装周“北京时尚论坛”大学生辩论赛中,她与队员通力合作,力克群雄最终夺冠,个人也因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辩手”。
大二就加入了党组织的袁玥,踊跃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支教活动、组织同学每周到福利院义务为孤寡老人服务……作为学校大学生志愿者社团“霞光社”的创立人,她带动同龄人积极地投入到了志愿者行动中。在两年来从不间断的爱心活动里,她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也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受了,从中原工学院毕业的叔叔影响,杨姗选择了中原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作为她的高考第一志愿。4年后的今天,她不但没有丝毫后悔,反而更加坚定了她投身纺织行业的信念。今年本科毕业的她,已经考取了东华大学纺织材料学与纺织品设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是杨姗踏入大学校门后一直信奉的人生格言。除了学好本专业的知识以外,她还千方百计地利用业余时间来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做到全面发展。学习上的勤奋努力,让她在每个学期期末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并先后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维珍妮奖学金”、“全国大学数学建模大赛河南省二等奖”、“纺织之光奖学金”等一系列的荣誉和奖励。
为了能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她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并获得了“中原工学院第三届纺织面料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越隆杯面料设计大赛优秀奖”等好成绩。
五年的工作,在王天凯会长领导与推动下,通过联合会与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巩固了纺织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形成了产业发展与国内外市场更为紧密的依存关系;强化了纺织产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形成了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更为和谐的共生关系;促进了纺织产业与网络经济的共生共赢,形成了产业发展与消费更为融合的鱼水关系。
今天,王天凯会长将接力棒交到我们新一届领导集体手上,交给我们的是历经三届理事会辛勤耕耘的丰硕成果,留给我们几任领导呕心沥血的宝贵财富,它传递的不仅是信任和期待,更是责任和使命。
从政府工业管理部门转变为行业组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已走过15年历程,摸索并开创了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产业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协会发展模式。15年间,协会组织破茧而出的举步维艰我们经历过,业务工作由点及面的循序渐进我们探索过,行业发展潮起潮落的复杂多变我们面对过,结构调整自上而下的转型阵痛我们体验过。今天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已成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产业利益的代言平台、转型发展的创新服务平台、政府决策的专业支撑平台。
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在大家的支持下,将中纺联塑造成为融聚行业情怀与职业精神的理想家园,成为时尚经济与责任未来的驱动平台。
建成纺织强国是几代纺织人的梦想。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从世界加工厂走向时尚策源地,中国纺织人承受过太多偏见与压力,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是建立一个受人尊重、对中国乃至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纺织强国,这个自强不息的时代,纺织人的精神图谱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感召力,我们仰望星空,我们也脚踏实地,现实与梦想的距离从未如此迫近。在我们更深的情怀里,未来是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一个更高远的世界。
今日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不仅仅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线上与线下的份额之争,也不单单是传统加工制造与现代智能制造的工具之争。透过表象看本质,恰恰是科学发展与路径依赖之争,是有序发展与无序竞争之争,是赢在未来还是活在当下的格局之争。行业大国之“重”,岂能仅靠产能、规模独揽?市场对行业依赖之“深”,又岂能仅靠价格、快销为继?
不是市场低迷或没有市场,而是我们能否站在市场的制高点,以科技、品牌、可持续发展、人才优势,铸就纺织强国之坚实基础。科技进步是第一生产力,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行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品牌建设将释放产业附加值的倍增效应,可持续发展则将形成产业发展的平衡效应。行业情怀在这片高远的世界,真诚刻画着每一场征战的历史轨迹。
具体而言,纺织科技强国建设,是建立以纤维材料与智能制造为突破的科技创新力;纺织品牌强国建设,是建立以时尚创意与消费引领为目标的品牌消费力;纺织可持续发展强国建设,是建立以环境友好与绿色循环为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责任力;纺织人才强国建设,则是建立人力资源自然流向与价值孵化为基础的人才凝聚力。
为完成“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目标,党中央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三品战略”为重点,为发展提供了支撑,为创新预留了空间。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是纺织行业“优术、明道、取势”的科学发展路径选择,换言之,科技进步与产品创新是基础、成本控制与质量管理是保障、生态安全与公平竞争是责任、时尚导向与消费升级是目标。
所以,作为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作为科技和时尚融合、衣着消费与产业用并举的产业,纺织强国的行业情怀并非感性的一腔热血,而应表述为一条理性的路径指引:拉动内需增长、美化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带动相关产业、促进社会和谐。
情怀的秉承需要职业的素养。职业精神是专业的态度与技能呈现,是合理的机制与制度安排,职业精神是中纺联的发展之本与创新之源。
新时代,产业机构的职业使命,在于强化基础研究、建立数据思维、甄别客观需求、完善平台设计,发现、培育、壮大行业最先进的生产力资源,既要护领军企业的强国代言之航,也要促中小企业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如同杜钰洲会长提出的,要站在社会生产力的高度认识产业协会本质。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条件下,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中纺联必须夯实发展根基,加速自身对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匹配、支撑与再造。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机制顺,则事顺。架构与规则明晰,责权利才会清晰。产业链各环节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唯有联动,才能共赢。面对形势的发展演变,制度设计需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
作为已在市场经济中磨练了十五个春秋的中纺联,需要进一步强化职业化机制。即,完善各成员单位须共同遵守的工作制度及相关准则,把联合会综合性工作与各成员单位的多样性工作有效地协调统一起来。按照各部门、各成员单位的职能设置、工作基础和资源实力,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注重服务效果的协会工作格局。
中纺联每个部门的业务工作,都不可避免地打上分管领导的风格印记。能否将不同风格进行有效整合,避免管理风格与业务的竞争性冲突,形成文化价值观的相对统一与资源共享的和谐局面,需要各级领导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更需要通过党建工作加强干部管理,以党建促管理,以党建促和谐,以党建促发展。今后工作中,中纺联党政两套班子将同心协力、共同作为,为中纺联的机构建设、提升行业服务水平探索现实的路径。
“联合、协同、一致、高效”的协会文化既是中纺联共同的理想理念、价值观,也是每一位干部职工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指南。用联合舰队思想来开展工作并形成长效机制,才能完成一系列靠单个协会难以胜任的大事。
事实证明,历经环境变迁、机构更迭,我们始终是一支坚持共同理想、献身纺织事业、具备专业素养的优秀队伍。“岂曰无碑,山河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这是中纺联干部职工的道德觉悟,是精神传承。
万事人为本,对于人才,“富之,贵之,敬之,誉之。”我们要提供有吸引力的事业发展空间和工作生活待遇,确保中纺联对优秀人才的磁场效应。我们要加快不同专业、不同代际、不同禀赋人才之间的创新融合与经验共享,确保中纺联人才环境的生态多样化、技能备份化、员工专家化。
如果说“科技”是转型提升必须经历的“智育”课,那么,“时尚”则是提升文化自信力而必须完成的“美育”课。时尚所蕴藏的特征与内涵,是中国纺织工业未来谋求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和制高点之一。从国际规则看,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剧,新的国际贸易框架正在酝酿,规则碎片化日益加大,谁能在行业领域内拔得头筹,谁就能成为行业规则制定者。未来,纺织服装行业要逐步剥离“微利行业、汗水经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制造业”这些传统的印象标签,实现自身的“产业再定位”。时尚产业,必须成为纺织服装行业未来发展的个性标注,时尚经济,必然成为添加时代魅力的行业名片,也注定成为提升行业地位、关注度、话语权的必要通路。
新形势下,纺织行业可以概括为“新三板”:即贯穿全产业链的加工制造业板块,以高性能纤维、产业用纺织品、高端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以服装、家纺品牌为代表的时尚产业板块。
今后,中纺联一方面要发挥文化创意、时尚要素的引领性作用,促进纺织工业由单一制造型经济向制造型经济、服务型经济、体验型经济等经济形态的多元共生转型;另一方面,要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催生新兴业态,引领时尚消费,制定时尚标准,增强行业国际竞争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时尚话语权。这需要我们对创意与设计等无形创新给予应有的尊重与战略资源倾斜。
我们对国家、社会和人民肩负重要责任。纺织工业作为基础性消费品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中,始终处于引领和支柱地位。专注责任未来就是要积极把握需求增长与消费升级的趋势,利用好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保证纺织工业保持中高速发展,加快向中高端迈进,在规模、效益、纳税、消费、出口、就业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对行业发展肩负重要责任。要进一步巩固提高纺织工业在生产制造和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地位,形成创新驱动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品牌效应明显、国际合作加强的纺织工业发展格局,创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建成纺织强国,把纺织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创造国际化新优势产业的强国事业推向历史新高度。
我们对相关产业肩负重要责任。要继续推动纺织产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保护产业、健康产业、应急和公共安全产业、“一带一路”配套产业、军民融合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把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推向历史新高度。
我们对绿水青山肩负重要责任。要坚持行业发展与资源、要素、环境相适应,从建设生态文明新高度推动纺织工业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经济以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历史新高度。
我们对纺织工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肩负重要责任。要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公平竞争生态、安全消费环境,把行业社会责任建设推向历史新高度。
我们正迎来一个变革与重构交织的新时代,新旧发展动能转换加快,新的发展范式亟待破题。然而,中国纺织产业今天之基础,又岂能被所谓新兴国家轻易撼动;世界贸易之格局,又何惧欧美日市场份额之些许调整。破旧立新、传承与颠覆,正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铺陈开来,无限机遇、无限空间展现眼前。我们要以大智慧把握大趋势,以怀明晰大方向,求新、求变、求进,不辱使命,不忘初心!
未来就像过去和现在,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但我们相信,行业的每一天都会有机遇,我们的未来,只属于奋斗!
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大。近几年ob体育,日益高涨的人力成本让“中国制造”优势不复存在,年均增长超10%的工资使中国的人力成本远高于东南亚地区甚至东欧地区的水平。工资增长还带动职工福利等间接费用的支出,在人力成本中除了直接工资之外,还有一部分间接福利费并不是受市场份额大小、经济形势好坏所决定的。由于法定制度成本随着工资增长而上升,我国出口导向型纺织服装企业人力总成本比以前支出也有明显增加。
除了人力成本上升之外,原料价格在这几年也是不断攀升,高品质棉花供应严重不足,其价格连续三年超过国际同等级棉花价格的30%,15年8月份。新疆阿克苏地区的手摘籽棉零星成交价格在5.8―6元/公斤,9月下旬国家七部委及新疆将陆续公布新年度棉花政策细则,届时新疆新机采棉预计销售价格每吨将在12500元和13000元之间,为此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原料成本将要增加。
我国纺织服装业制造技术仍然达不到国际一流水平,尤其是化纤开发应用严重不足,再生纤维的加工技术及回收渠道发展相对落后。现阶段,我国经济也正出于转型时期,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严格,这都明显地增加纺织企业的环保费用支出,这些费用也最终转移到产品的成本中,进而抬高了纺织服装产品的定价,削弱了纺织服装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
传统纺织服装企业对本行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供应链管理和营销方式等认知相对落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都很严重,企业生产的纺织服装产品有的含有害物质超标,没有达到国际市场要求的安全标准,因此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产品近几年来一直面临着“绿色壁垒”的挑战。企业对成本控制仅仅局限在人工、原料、物流等传统显性成本,而忽视了资源配置到其他产品中的机会成本,忽视产品贸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低于质量标准的诉讼费、赔偿费等随机成本。
迫于当前纺织服装企业对外贸易面临严峻形势,加上新疆拥有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等因素,内地纺织服装企业纷纷搬迁到新疆。据统计,截止到今年6月底,已经有118家内地纺织服装企业在新疆投资新项目,其中纺织类项目58个,总投资267.5亿元,服装家纺类项目60家,总投资29.29亿元。然而,新疆与内地距离遥远,其搬迁成本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当前纺织服装企业的竞争已不是单纯依靠原料和劳动力,而是越来越依靠高素质劳动力组成的技术性人才资源。据统计,新疆纺织产业的高级技工以上技术人员只占整个职工队伍的0.8%,中级技工也只有3%,初级技工占6.2%,同比之下内地有些纺织企业和国外的同类企业高级技工、中级技工和初级技工分别占45%、50%和5%,因此搬迁到新疆的纺织服装企业又要面临一部分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培训、考核费用。
由于纺织服装业属于典型传统行业,行业入门槛相比较低,我国出口型纺织服装企业多数还依靠廉价劳动力成本赚取利润。现阶段国内人力成本急剧上升,传统制造设备能源消耗大、生产效率低,大量的成本开支严重削弱了出口纺织服装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传统生产制造设备需要的生产操作人员数量也多,人力开支成本较大。以传统纺织制造设备为例,一台普通络筒机需要35个工人操作,这些工人的工资、福利支出和普通络筒机的电力耗费、维护支出占用了产品大部分成本比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台智能络筒机仅需要两名工人操作就能正常运转。单位时间内普通络筒机耗费多、生产效率低下分摊到企业单一产品中的费用多,生产设备落后是导致企业产品的成本水平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近几年跨境电商贸易在我国发展迅速,并保持年均30%的增长率。艾瑞咨询公司研究预测我国的跨境电商贸易额在2016年将达到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8.9%。从整体来看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跨境电商利用率还是不高,多数中小外贸企业依然依托贸易公司让企业产品顺利通过海关到达国际客户手中。外贸商除了替出口企业报关收取费用外,还在收取国外货款,帮助企业办理出口退税等环节收费。除此之外,去年5月份国务院出台稳外贸政策之后,一些外贸公司纷纷注册成立,他们除虚报出口额骗取出口退税外,还以回扣方式与企业分享出口利润。出口导向型纺织服装企业中间环节成本控制不好,会增加企业开支,减少企业利润。
在原料成本方面,纺织企业的原料――高品质棉花仍然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化纤开发技术成本较高,且没有先进的技术对其进行回收和处理,这又制约了纺织服装企业原料供应。在能源成本方面,我国电价依然处在国际较高水平之上,纺织服装企业是传统用电大户,耗费的电力成本较高。从企业生产成本构成看,纺织企业能源资源消耗占成本的比重超过70%,多数出口企业只能被动接受高电价负担。尤其是到夏季用电高峰,电价更是居高不下,例如江苏省物价局针对当地用电大户在7月和8月实施高温错峰用电,导致该地区工业用电价格比峰期电价高出0.1元/千瓦时。在人力成本方面,我国工人工资过去十年间增长了3倍,纺织服装企业除了承担较高的工人工资成本之外还要承担“用工荒”的风险,现在我国制造业整体产品制造成本已经和美国相差在5%以内。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尚处于管理模式转型阶段,受原料成本、人力成本和政府出台棉花进口限额影响,企业产品成本一直持续增加。在纺织服装商品出口下滑背景下,不少企业仍然坚持“薄利多销”“走量获利”的传统道路。企业在接受订单之后,仅把成本控制重点放在每笔订单的整体成本,生产过程中没有具体计量到对每一件出口商品成本。还有不少企业一味的追求订单加工速度,忽视生产过程中隐性成本的计量,没有对生产过程的人力、原料额外消耗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控制,这都无形中增加了出口商品的成本。出口导向型纺织服装企业依靠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支撑企业发展,且普遍存在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
近几年,发达国家一方面对绿色纺织品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绿色低碳标准也在不断提升。例如,2014年4月国际环保纺织协会颁布新的环保纺织品检测标准及限量值,壬基酚和辛基酚的限量就50毫克/千克加严到10毫克/千克,使用环保型助剂需要大量的设备升级,导致企业投入不断增加。欧盟也将五氯苯酚、生物杀虫剂的要求从生产延伸到了运输、采购等环节,这对质量体系不成熟的出口企业来说压力巨大。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在争取产品获得一个绿色认证过程中,必须改变企业原有的生产方式,加大企业检验检疫资金投入;同时,企业在绿色标识测试、认证、评估、审计等方面的也要投入一部分资金,获取绿色认证之后,又要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入到企业产品的包装、标识、广告等。企业突破“绿色壁垒”方面的资金投入,也是不能忽视的成本。
从现有阶段看,实现纺织服装企业的低成本制造必然要走智能制造之路。从企业的智能设备升级开始,逐渐形成产品设计、制造工序和供应链的智能化,并将企业中的生产设备、计算机和操作人员结合起来进行低成本生产。佛山爱斯达服饰有限公司就通过自主研发智能激光雕刻裁剪一体机,能够在18秒内裁剪好一条牛仔裤,3分钟内完成水洗效果,这种智能设备投入到企业进行生产之后,生产效率大大提升,成本有了显著下降。同时企业还要积极探索新型生产方式,结合纺织行业高度自动化生产流程的特点,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不断探索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应当注意的是,随着企业智能生产设备推广范围扩大,生产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实现操作人员和智能生产设备的有效配合,让智能生产设备产生最大效能,才会最大程度降低纺织服装企业的产品成本。
出口导向型纺织服装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提升企业的精准制造能力和优化供应链能力。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与客户省去中间贸易商环节,这样企业的产品承担成本会更低,增加了企业利润。例如,现在国内以“阿里巴巴一达通”和“敦煌网”为代表的外贸服务平台,企业可以在此平台注册账号直接与国际市场客户进行贸易,节省中间贸易商的费用。今年5月,阿里巴巴更是面向出口外贸企业推出免费出口服务,同时还给予成功订单的出口加工企业补贴。过去三年,跨境电商贸易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下大幅上涨,有些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已开始从事跨境电商贸易,大幅省掉中间成本,把自身的产品成本尽可能限度降低。如报喜鸟企业在今年5月12日宣布与多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之中,加快了产品资金流通速度,也降低产品生产资金再利用的机会成本。
据国际纺织制造商协会统计,中国纱线生产的成本已经高于美国30%。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可以考虑将制造工厂设在造成本国家,降低自身产品的制造成本。2015年4月,浙江航民科尔棉纺厂在美国产棉区设立,美国拥有廉价的能源和棉花原料,当地税收优惠力度大,算上节省掉的物流运输成本,科尔棉纺的制造成本大大下降,其生产的产品除了供应美国市场之外,还能低价销往墨西哥。企业在境外设立制造基地,还能更早的接触国际先进制造工艺,加快企业生产设备更新速度,实现低成本生产和高技术制造良性发展。在海外设立制造厂,除了能维持低成本的制造价格之外,还能让企业更及时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变化,让企业生产出更适合国际市场上的产品。
企业在转型中的成本控制,要将精细化成本控制贯穿到整个生产过程始终,在接受订单开始就要编制成本预算计划,并制定每类产品的目标成本。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将这一部分可控成本降到最低,给予具体的定额消耗数据,在生产一段时间后将这些数据进行考核评估,与开始接受订单时做出的目标成本预算对比,并不断完善成本指标。管理成本的控制方面,企业要规范自身的管理制度,改进组织管理模式,降低管理成本,对于生产设备,企业要将生产设备运行、维护细化到具体产品种类生产中,提高设备生产的使用效率;对于人员精细管理,企业要提高生产人员的操作技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减少人员不当操作造成的原料、能量消耗。
Contact: ob体育
Phone: 13800000000
Tel: 400-123-4567
E-mail: www.dongyuanshangpin.com
Add: 这里是ob体育有限公司